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分享了对国产剧未来发展的看法,他用五组辩证关系做出解释:
第一,要处理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精品创作与更广传播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第五,要处理好文艺批评与恶意舆情的关系。
6月24日,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剧精品创作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分享了对国产剧未来发展的看法。
第一,要处理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高长力认为,广电总局既突出做好“自上而下”,加强统筹策划,注重规划布局,扎扎实实组织指导创作,也高度重视“自下而上”,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发现有潜力的作品不遗余力地扶持、宣传、推广,不断推动形成“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推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创作格局。
电视剧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他认为,要靠主管部门引领和推动:“主管部门在创作引导、创作组织、创作指导上可以大有作为,主题创作可以‘主动出题、组织创作’,如《山海情》《我们的河山》等。同时,我们还要热情鼓励广大电视工作者深入生活,发现选题,激发灵感,从事自发的、个体的、一发不可收的、充满激情的创作,我们的使命就是发现、扶持、保障、推动、指导、宣推等,如《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都是这种情况。”
第二,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高长力指出,要二者相统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他认为,好的作品自然会有好的经济回报,好的作品自己长脚可以走遍天下,“这两年,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自身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比如,‘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电视剧拉动拍摄地文旅消费,带动周边产品,形成‘内容生产-观众消费-产业延伸’的良性循环,如《繁花》《去有风的地方》等就是这样的情况。”
第三,要处理好精品创作与更广传播的关系。高长力表示,创作重要,传播同样重要,“我们下一步还要研究推动构建最大效益的播出格局,如实现各平台竞合关系形成,梯次播出的良性态势,提高卫视首播电视剧比率,促进大屏小屏协同联动等”。
第四,要处理好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的关系。高长力强调,要始终牢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的嘱托,不断适应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带来的文艺新形态、新类型、新观念、新变化,用科技赋能艺术创作。他说:“今年年底前,电视剧将基本实现超高清制作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紧紧跟踪AI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感情用事、简单排斥,而是要敞开胸怀、积极拥抱,用最新技术提升创作质效。我们要尽快实现内容创作与超高清、AI等新技术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深入研究探讨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行业革命和审美革命。”
第五,要处理好文艺批评与恶意舆情的关系。高长力指出,在当下舆论场里,一些恶意舆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作品真实客观的评判,干扰了正常的创作探索,挫伤了制播方的积极性。有些恶意舆情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可能只是集中或放大了部分声音,甚至是在算法推送下,将经过利益裹挟的极端观点包装成“民意”,营造出“普遍共识”的错觉。
影响行业发展的种种恶意舆情,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如何解决?他表示,越是存在这种情况,越是要加强理性的、深刻的、正常的文艺批评,更好地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负责任的媒体要加大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的关注,既要放大主流声音,以高质量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发展,也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人民群众鲜活的语言来更新自己的表达方式,做出‘接地气’的电视剧评论,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评论方式,不断推动构建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2024年,在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荧屏史诗”电视剧单元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发表题为《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式现代化放歌》主旨演讲。
高长力指出,当前,中国电视剧创新发展亮点多势头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沉稳,既为人民群众献上了丰富优质精神食粮,也为未来创新突破积蓄了强劲动能。
从精品创作来看,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同向的主线更加清晰,精品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鲜明,现实题材、科幻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古装历史题材等各领域都有口碑佳作,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高长力强调,中国电视剧发展空间广阔,电视剧工作者责任重大。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创作史诗的雄心书写史诗般的实践,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奋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用经得住时间淘沥检验的经典之作继续书写中华文明历史新的光辉篇章,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下面谈几点工作体会和思路。
第一,我们要大力推动现实题材创作,聚焦国之大者,关注时代命题,发挥电视剧作为时代晴雨表、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新征程上的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把创作生产过程浸润进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和汗水中。
要着重在新时代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中挖掘选题,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故事,深情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豪情壮举,既要有杯水风波,更要有惊涛骇浪,用能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集体回忆中留下印记的优秀作品,讲好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和实践故事,激发起全民族开拓奋进的雄心壮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基固本、添砖加瓦。
广电总局已经规划并重点指导创作一批现实题材重点项目,包括讲述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日光之城》《大海道》《喀什古城》,讲述中国菌草技术国际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幸福草》,讲述三江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思想故事的《生命树》,讲述东北青年崛起奋斗、东北全面振兴故事的《冰天雪地》等。
第二,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提升电视剧精品创作的组织化程度,精心做好电视剧选题规划和质量管理,努力形成电视剧精品迭出、接续不断的良好局面。
广电总局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重要要求,用“纵横坐标”“滚动开发”“选题推荐”等方法规划了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未来五年百部选题,同时建立起全流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播出一批、储备一批的精品创作布局,将源源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未来五年,我们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90周年、建军百年、党的二十一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正在全力推进《我们的河山》《伟大的长征》《军人誓言》《五角星光》等作品创作。
第三,我们要大力推动历史剧创作繁荣,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滋养、历史细节、经验教训,以剧学史、以剧提智、以剧增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当代文艺创作的宝贵资源,历史剧一直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喜爱,近年《大秦赋》《梦华录》《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天下长河》《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唐朝诡事录》等优秀作品实现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
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系列重要讲话,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闪光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骄傲、气质和品格的人物和故事,如群星璀璨、银河浩瀚,我们还没有尽情展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待于继续开掘。
广电总局已经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起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指导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千古风流人物”和“何以中国”等系列创作,推动《太平年》《铁马冰河入梦来》《张謇》《阳明传》《风禾正起张居正》《我心归处》等重点剧目创作。
我们将继续把自己置身时间长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文化进行探寻,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底气与底蕴,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第四,我们要带领广大电视剧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找回电视剧创作的初心和源泉,以制度化的方式引领他们下生活、入基层、接地气、补营养。
要想创作出能够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必须走出写字楼、走出影视基地、走出大城市,到街头巷尾、工地车间、县城乡镇、田间地头,在广袤天地、火热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感受时代律动,从普通人物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中捕捉流淌的诗意,找出有生命力量的真问题、有烟火气息的真细节。
《我的阿勒泰》从散文集成功改编成短剧,充分证明深厚的生活储备远远比娴熟的创作技巧更重要;《欢迎来到麦乐村》两次去非洲,带回了一百多个细节,丰富了剧本,成为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喀什古城》《日光之城》剧组几次到西藏、新疆采风调研;目前正在创作的《快递小哥》《村BA》《师傅》《乡村合伙人》等都采用了体验式下生活的方式,主创反映不仅给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同时也为他们生活积累和思想情感产生了巨大影响。
广电总局已经建立持续推动编剧等主创下基层采风挂职、摄制组培训军训等制度,相信这些制度做法将改变一些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使电视剧创作逐步发生质变、实现飞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将把习文化思想贯彻到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工作全流程各方面,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勇攀艺术高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荧屏史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积极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